“江蘇種子”創造生態修復奇跡,十萬畝干涸鹽湖變綠洲
2020/09/11 14:06 交匯點新聞
經過江蘇團隊的八年耕耘,一顆“江蘇種子”在干涸鹽湖長成十萬畝綠洲!9月10日,“安固里淖干涸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集成示范暨合作開發生態治理成果專家評價會”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舉行,由中國工程院尹偉倫、鄭綿平兩位院士領銜的專家組對此項目給予充分肯定??茖W技術評價報告指出:“該項目對安固里淖干涸鹽湖的植被恢復與重建,資源的產業開發與利用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獲得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示范和引導作用?!?/span>
如今的安固里淖鋪滿綠色,物種豐富
安固里淖曾是華北地區大高原內陸湖,水域面積超過十萬畝,歷史上有“壩上明珠”之稱。由于多種原因,安固里淖在2004年徹底干涸,鹽堿湖盆PH值超過10,鹽分是海水濃度的兩三倍。干涸的鹽湖周邊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并以每年20%的速度向四周蔓延。安固里淖與北京的直線距離只有143公里,且海拔比北京高1250米,是北京出現鹽堿塵暴的源頭之一,被稱為“懸在北京頭上的一盆沙”。
專家評價會現場
在國家有關部門的牽線協調下,鹽城綠苑鹽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跨越千里來到安固里淖實施生態治理,得到了國家、省、市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以及多位院士的領銜指導。該公司董事長、“中國好人”張春銀帶領團隊把人才、資金、技術,不斷向這片不毛之地匯聚。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高密度種植耐鹽堿先鋒植物綠海堿蓬1號等多種耐鹽堿作物,解決了在重鹽堿土里種植的技術難題,并抵御了寒流、沙塵暴和干旱的多重威脅,加速干涸鹽湖的生態系統恢復。
治理前的安固里淖,是白茫茫一片不毛之地
如今,這顆鹽湖治理的“江蘇種子”已在安固里淖生根發芽,實現對十萬畝干涸鹽湖的“綠色覆蓋”,湖盆PH值降到9以下,創造了生態奇跡。今年9月,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出具的評估報告顯示,安固里淖的植被有65種,草原等級達到中質中產,有約一半區域的物種多樣性較豐富。生態改善,也為當地發展食品加工和旅游產業創造了條件。2015年,當地種植的堿蓬、海蓬子被列入國家新資源食品特色蔬菜名錄。
大規模生態播種
安固里淖種植廣泛的植物堿蓬
技術評價報告還指出:項目兼顧了生態恢復與產業開發,在干涸鹽湖植被恢復與生態治理方面居國內高水平,在干涸鹽湖耐鹽植物的植物鹽、青汁粉等產品開發上具有高水平。國農科技特派員、創新服務聯盟理事長白啟云說,張春銀帶領的江蘇團隊,把高質量論文寫在了白茫茫的鹽堿地上。
專家現場調研生態恢復情況
安固里淖的綠色之變,獲得專家組的高度評價。中國農業科學院鹽堿地改良專業的研究員逄煥成說,治理好大地重度“牛皮癬”,讓環境由惡化向良性發展,凸顯了重要生態意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鹽堿地研究中心主任張華新認為,江蘇團隊在安固里淖實現了生態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有機統一。
曾經的不毛之地,如今風吹草低見牛羊
專家認為,干涸鹽湖治理的“江蘇模式”,具有推廣意義。目前,我國有鹽湖1500多個,其中1平方公里以上的鹽湖有831個,由西向東分布于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遼寧等12個?。ㄗ灾螀^),鹽堿地面積有約15億畝。中國地質科學院鹽湖中心研究員孔凡晶表示,安固里淖改變了過去由改善生態以適應生物的模式,變革為改良利用耐鹽生物以適應鹽堿生態,體現了修復治理創新。
草原的生態改變了,帶動了旅游產業的發展